CMMI2.0中的Infrastructure是什麽:有效改進最重要的一個共識

2021-05-12
瀏覽次數:次
返回列表

最近一件影響美國國運的大事就是拜登提出的耗時8年耗費26500億(yi) 美金的所謂Infrastructure(基礎設施)建設計劃,參眾(zhong) 兩(liang) 院的共和黨(dang) 議員空前的一致反對這個(ge) 計劃,反對的理由是這個(ge) 基建計劃其實隻有6%的錢是真正花在基礎設施中,其它超過90%的錢都拿去各種福利補貼了,拜登在掛羊頭賣狗肉。拜登團隊則奮起反擊,指責對手沒有真正理解什麽(me) 是infrastructure,那些民眾(zhong) 福祉都有利於(yu) 社會(hui) 發展,也應算基礎建設,雙方陣營在電視上的口舌戰變成infrastructure定義(yi) 的扯皮。鑒於(yu) 民主黨(dang) 控製著參眾(zhong) 兩(liang) 院,納稅人就等著從(cong) 口袋裏掏錢吧,還真是“崽賣爺田不心疼”。

CMMI2.0中的Infrastructure是什麽(me) :有效改進最重要的一個(ge) 共識(圖1)

政客們(men) infrastructure之爭(zheng) 讓我想起了CMMI2.0中提到的infrastructure,CMMI中的基礎設施應該是什麽(me) 呢?在導入CMMI指導改進時,大家有沒有就此達成共識呢?很多CMMI的組織忽略這個(ge) 至關(guan) 重要規劃內(nei) 容。

Infrastructure這個(ge) 詞沒有出現在CMMI2.0的術語表中,但在實踐域II(implementation infrastructure)中給出了一個(ge) 非常寬泛的定義(yi) ,隻要是用來支持組織過程建設,執行和維護的都屬於(yu) infrastructure的一部分。

那麽(me) 過程執行、改進的基礎設施應該是什麽(me) 呢?我認為(wei) 它應該包括四個(ge) 方麵的內(nei) 容:機製,組織,過程體(ti) 係,文化。

沒有常態化的機製,過程改進完全就是自發自願的活動。機製體(ti) 現在下麵一些環節:

- 組織(大到整個(ge) 企業(ye) ,小到一個(ge) 團隊)的規劃有改進相關(guan) 的預算

- 有常態化的改進來源的分析管理 

- 在問題根因分析時會(hui) 和過程改進掛上鉤 

- 在管理改進專(zhuan) 題時閉環,確保改進成果的推廣 

- 有常態化的過程審核評價(jia)

沒有明確的組織支持,組織過程很容易成為(wei) 人人可以踐踏的規範製度。我們(men) 必須明確下列職責:

- 高層、中層、團隊/項目負責人在過程執行和改進的具體(ti) 職責 

- 改進的推動組織(如EPG)的職責 

- 各個(ge) 職能部門/小組的職責 

- 過程實踐/執行者的職責 

- 過程改進和執行應該是考核中的一個(ge) 內(nei) 容

過程體(ti) 係,包含組織過程財富庫內(nei) 容,過程執行、改進的工具等,是組織內(nei) 部經過驗證的有效實踐的載體(ti) ,為(wei) 過程實踐者提供了有效工作的支持。這個(ge) 體(ti) 係是動態、可用、有權威的。

在創新驅動的IT領域,過程文化和質量文化是改進基礎設施中最重要的內(nei) 容,可惜II在提infrastructure時,基本忽略了這一方麵的內(nei) 容。這也是改進最困難的基礎建設。

糾正一個(ge) 常見的錯誤概念,II(還有GOV-治理)實踐域不是必須用於(yu) 2.0所有PA,而是要用於(yu) 你的組織和項目使用的所有過程。當然如果你做的是benchmark評估,你的過程自然需要覆蓋benchmark裏麵的所有實踐域。

最後留一個(ge) 問題給大家思考:

組織內(nei) 的每個(ge) 流程是否都有必要的基礎支撐,即使在麵臨(lin) 壓力的情況下,也能確保過程的執行和不斷的改進?


文章轉載至公眾(zhong) 號:老從(cong) 講桌

CMMI文章推薦
熱門資質推薦
最新熱門政策
常見問題推薦